请输入图形验证码(不区分大小写)
【字体: 大 中 小】
政策饭能吃多久?有些岗位完全靠政策活着。比如某些"政府关系专员",工作就是天天研究怎么申请补贴。这类岗位薪资往往高得离谱,但风险也大。就像前几年的光伏行业,政策一调整,大批依赖补贴的企业直接倒闭,相关岗位自然跟着消失。
现在有些新能源汽车公司的"充电桩政策研究岗"也是类似情况。如果哪天地方补贴取消,这些岗位很可能一夜蒸发。所以遇到这类工作,先问问自己:要是明天没补贴了,这个岗位还有存在的必要吗?
小心"伪技术岗" 。现在的招聘广告特别会包装。明明是数据标注,非要写成"AI训练师";Excel拉个表格就敢叫"大数据分析"。这类岗位最危险,因为技术门槛低,随时可能被自动化取代。
一个做内容审核的,公司说是"AI内容风控专家",结果半年后上了智能审核系统,整个团队裁掉80%。真正的技术岗一定涉及核心研发,比如算法优化、模型训练这些硬核技能。如果工作内容都是重复劳动,那就要警惕了。
高薪背后的陷阱。某自动驾驶初创公司给测试工程师开4万月薪,远超市价。结果入职才发现,公司就两辆测试车,全靠融资烧钱。这种反常高薪往往意味着:要么公司钱多任性,要么岗位重要到需要溢价——你觉得普通测试岗值这个价吗?
有个简单判断方法:查查同行业同岗位的平均薪资。如果高出50%以上,就要想想是不是泡沫了。毕竟公司不是做慈善,开出离谱高薪总有原因。
行业是真火还是虚火?有个实用方法:看头部企业赚不赚钱。比如想进光伏行业,就去查隆基、通威这些大厂的财报。如果龙头都在亏损,那些跟风的小公司能好到哪去?
还有个信号很准:招聘网站上同类岗位数量突然暴增又快速减少。去年元宇宙火的时候,满大街都是"元宇宙策划",现在还剩几个?这就是典型的泡沫破裂。
核心岗还是花瓶岗?判断标准很简单:这个岗位不干,公司会不会倒闭?芯片公司的芯片设计师是核心,"元宇宙社交运营"可能就是花瓶。某大厂去年裁掉整个VR内容团队时,硬件研发部门却在扩招,这就是差别。
产业链位置决定饭碗硬度。以电池行业为例:做正极材料研发的>做电池组装的>做充电桩运营的。越靠近产业链上游,技术门槛越高,岗位就越稳。反过来,那些谁都能干的终端服务岗,价格战一来首先遭殃。
多听圈内人吐槽。别光看招聘广告吹得多好,要去职场社交平台看真实评价。如果看到"入职三个月项目黄了""天天开会画大饼"这类吐槽,赶紧绕道。还有个预警信号:突然大量同行转行卖课,说明行业开始内卷了。
选岗位就像选股票,不能光看概念炒作。真正的黄金岗位要有三个特征:技术有门槛、业务离钱近、公司真的在赚钱。保持清醒很重要——朝阳行业也有夕阳岗位,千万别用青春给别人的泡沫买单。
(小贴士:现在有些公司专门设高薪岗位来拉高估值,等融到资就裁员。这种操作在共享单车时代特别常见,下次见到融资新闻里有夸张岗位招聘,多个心眼准没错。)
2025-07-25 00:05:46
2025-07-25 00:05:46
2025-07-25 00:05:45
2025-07-25 00:05:45
2025-07-25 00:05:45
2025-07-25 00:05:45
2025-07-25 00:05:45
2025-07-25 00:05:45
2025-07-25 00:05:45
2025-07-25 00:05:45
2025-07-25 00:05:45
2025-07-25 00:05:45
2025-07-25 00:05:45
2025-07-25 00:05:45
2025-07-25 00:05:45
2025-07-25 00:05:45
2025-07-25 00:05:45
2025-07-25 00:05:45
2025-07-25 00:05:45
2025-07-25 00:05:45